包容 遭到別人無禮的對待,總會留下難忘的怨怒,使我們蓄恨於心中,古人是怎樣地消融這胸中的怨氣呢? 有人是把包容小人、忍耐拂逆,當做噉橄欖。當下有點酸澀,但回味時卻滿口清涼,教人心胃開豁,眉目清揚! 有人把對待小人,忍受非禮,當做避風雨。路上遇到暴風雨,雖然遲滯了行程,免不了渾身溼透,只要認為那是﹁勢所難免﹂就行啦,對暴風雨沒什麼好氣的。 有人卻把小人比作虎狼,遇到虎狼,盡可能緣木涉水,藏匿規避,等虎狼退去,我們自己慶幸活著都來不及,哪裏有空去怨虎狼呢? 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忍耐哲學,把一場橫逆的事,看得雪淡平常,竟像噉橄欖一樣,值得回味驕傲;像避風雨躲虎狼一樣,增添人生行程中可驚可愕的插曲。甚至認為別人愈是盛氣凌人,我們愈要以寬平包容的態度相處,如果能使他愧悔,也就是你勝利的策略了。 能恕就少怨恨,能忍就少侮辱,是不錯的。不過,這種一味包容的方法,難免是姑息了小人。﹁容人之過﹂變成了﹁順人之非﹂,讓小人的氣燄日益囂張,孔子也只說﹁以直報怨﹂,沒教人用如此的低姿勢去處世待人的。何況從人治的社會演進為法治的社會後,就不能只停在﹁使他良知愧悔﹂的期盼上,包容寬恕,的確很有餘味,但也不能獨自陶醉。不如讓人明白理與法的分限,與我和人的尊嚴,雖不必挾法以增加讎隙,亦不能屈法以收買私恩,不必故意樹威,但絕不可鄉愿養慝,不然,寬容的君子,一味畏縮求全,與被人打了耳光,只暗想著﹁孫子打老子﹂來自我嘲解喜樂的阿Q有什麼區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