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篇 癡 別顛倒看世界 佛法說﹁癡﹂是眾生的根本煩惱之一,癡的意思是事理不明、是非顛倒,這和我們常說這個人很癡心的癡不一樣,癡心的癡是﹁執迷不悟﹂的意思。 所謂是非顛倒、事理不明,是指一般常識認為是正常、合情合理的,甚至於合法的見解,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,卻是顛倒見。譬如我們對一樣東西貪戀執著,就會認為那是永恆的。以男女之間的關係來講,很多人談戀愛或是要結婚的時候,總是山盟海誓,但是人的生命很短暫,怎麼可能像山一樣堅固、像海一樣深廣呢?更何況山和海都有崩塌和乾涸的可能。 偏偏就有許多人相信有永恆不變的東西,能讓自己永久依靠,好像只要找到了靠山,就能平穩安定一輩子似的。卻不知就連山都會崩塌,更何況是人呢?所以說,想以人做靠山是最愚蠢的想法,這就是以無常為常,以常變的東西為不變,以不可靠的東西為可靠,也就是癡。 佛說眾生顛倒,而眾生的顛倒歸納來講有四種,也就是所謂的﹁四顛倒﹂。除了上述的以無常為常外,還包括了以苦為樂、以不清淨為清淨、以非我為我。 除了身外之物不可靠之外,就連自己也靠不住,譬如身體的健康,自己的觀念、想法和意志力,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自己能掌控的。可是我們卻認為是自己所擁有的,或是自己本身很可靠,這就是以非我為我,其間的落差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衝擊和痛苦。 以苦為樂就是把明明是苦的事情當作是樂的,而把真正的樂當作是苦的。譬如很多人會把大吃大喝、狂賭濫嫖當成娛樂來追求,但這只是一時的刺激和快樂,一旦刺激結束以後,在精神上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空虛,增加更多身體上的痛苦負擔,那怎能快樂呢?一時間的快樂造成長時間的痛苦,但人卻引以為樂,卻不知道這個被自己覺得是樂的事,其實就是造成苦的原因。 至於以不清淨為清淨,是說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恒久清淨的,例如我們的身體,現在可能看起來是清淨的,但是到了明天就會流汗髒臭了,這也是人需要天天沐浴的原因。餐桌上美味的食物,我們認為是清淨的、沒問題的,所以吃它,但是吃下肚子以後,等到明天排泄出來時就是不清淨的。美食即使不吃它,只要一收回廚房就會開始變質,然後慢慢腐爛而變得不清淨。 可見,任何東西的淨穢都只是我們一時之間的感覺而已,要視情況才能決定是否是清淨的,那就不是真正的清淨了。是你喜歡的,那就是清淨的,不喜歡的,就是不清淨的了,因此清淨是相對的感受。 所以,常、樂、我、淨都不可靠,沒有一樣是真的,都只是一種幻相、幻覺而已。 煩惱與愚癡 愚癡有廣義的,也有狹義的。廣義的愚癡,是泛指所有一切煩惱;而狹義的愚癡,是指觀念、看法或思想上的問題,也就是不明因果、不信因緣,或是因果顛倒,甚至於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緣。 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因有緣才能完成,其中因是主要的條件,緣則是次要的、客觀的條件;一個主要的條件再加上一、兩個以上的客觀條件,就是因緣。如果事情能成功,那是由於因緣成熟的關係,有時不能成功,也是因為因緣的關係。 因此,如果不希望得到壞的結果,就不要造壞的因。同樣地,如果希望獲得好的成果,那就一定要有好的因才能促成。但是我們往往倒果為因,永遠搞不清楚造成結果的真正原因,不是想占人便宜,就是自己做了壞事卻不負責任,不僅為自己製造困擾,也造成別人的困擾,因此就一直在因果的纏縛中痛苦。所以,不知道因果、不知道因緣的人,就是愚癡。 因果一定是從因到果,但它不是單線式的從因到果的關係;而是在從因到果的過程中,又有種種的緣配合,然後產生了一個結果出來。譬如我們要一粒種子直接變成瓜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一定要經過人工的培育,加上陽光、空氣、水、肥料,以及其它的因素配合,才能夠開花結果。所以說,因果本身是很複雜的。 再從廣義來講,人只要有煩惱,就表示愚癡。在︽六祖壇經︾裡,形容愚癡就像雲或霧一樣,當天空有雲霧時,我們就看不到太陽和天空了。但是事實上,天空和太陽並不會因此而消失,只是雲把天空和太陽遮住了,使得人看不到而已。但雲霧是因為空氣裡的潮濕,再加上溫度和其它因緣的關係才形成的,所以它本來就不存在,是因緣聚合而成。因此,當因緣不具足時,總會煙消雲散。 而我們有煩惱的時候,就像被雲遮住了一樣,看不到事實的真相,因此失去了理智,產生了情緒,煩惱也跟著情緒出來。還好煩惱就像地球表面的雲霧一樣,並非不變的、永久的,而會很快地就恢復原本的萬里無雲。因此,佛說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本來就是佛,只是因為有了煩惱才變成眾生。 雖說佛性從來都沒有變過,但是眾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愚癡是假的,不是永恆的。然而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愚癡是愚癡,才把苦當成樂,一直在愚癡顛倒中。所以,只要知道愚癡為何,就不會以苦為樂,而佛法就是當眾生遇到煩惱時,讓我們提高警覺的良方。 跳出自己設的陷阱 曾經有過這麼一則新聞:有一位太太要她先生回家時,順便買一罐沙拉油,但是先生忘記買,太太很生氣,兩人就起了口角,結果太太因此而自殺身亡了。 乍聽之下,不禁讓人覺得匪夷所思,怎麼會為了一罐沙拉油就自殺呢?如果我們把它視為獨立事件,這件事應該不至於那麼嚴重,丈夫只要說聲:﹁對不起,我等一下再去買,或者明天再去買。﹂事情就可以解決了。問題大概是出在丈夫常常把太太所交代的事項忘記,沒有把太太放在心上。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雖然太太可能是愛丈夫的,但是因為丈夫的態度太漠不關心,就覺得嫁給這個丈夫實在很窩囊,心理也不能平衡,想想活著實在沒意思,結果就自殺了。其實,她如果能和丈夫好好地溝通一下,而不是鑽牛角尖地認為丈夫不買沙拉油就表示對她不關心,那麼她就不會自殺了。 這個故事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,卻是非常普遍的問題,很多人就是為了一些看似芝麻綠豆的小事而自殺。其實買沙拉油只是一個導火線,並不是真的只為了眼前的小事,而是因為常常有這種事情發生,結果積在心裡的怨氣很久了,非常不平衡,又不知道該怎麼樣來解決這個問題,結果一怒之下,就乾脆死給對方看了。這實在是非常的愚癡。 我想這位太太大概也沒有什麼朋友,如果有幾個閨中好友,她就可以和朋友談談心。交談的時候,也許朋友會說:﹁我的先生還更糟糕呢!你的先生不過是忘了買沙拉油回來而已,有什麼好生氣的?你自己去買就好了,先生有他要忙的事,可能一忙就忘掉了,你就原諒他吧!﹂ 或是聽聽佛法的觀念,換一個念頭來想,就可以幫助她跳出所陷的困境。很多人就是因為畫地為牢,把自己設限在一個圈圈裡,身陷其中、痛苦不堪,如果跳不出來,就可能走向死路了。因此,我很希望大家都能運用佛法的觀念,設法跳出自己所設的陷阱。 ﹁癡﹂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實在有很大的傷害,因為愚癡的人,他的心理常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,很容易給自己壓力;加上社會環境的任何動靜,都會影響到他,心理受影響之後,連帶也會使身體健康出問題。所以,最好凡事都能退一步想,當痛苦或煩惱的時候,告訴自己:﹁我怎麼這麼愚癡、這麼顛倒!﹂這樣就能轉念而突破困境。 因此,如果我們遇到瓶頸,或是困境無法通過時,只要將觀念稍微轉一下,天下就沒有走不通的路,只是遲或早、遠或近而已。 危機就是轉機 觀念上、個性上的愚癡、顛倒,會讓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,唯有轉變顛倒的觀念為正見,才能真的跳脫煩惱,因此正確的觀念非常重要。 譬如本來這盆花已經插得很好看了,但此時如果來了一位插花老師,希望能插一盆更好的花,那麼在相較之下,這盆花已變得不夠好,自然就會被拿掉重新再插。可是,如果那位插花老師沒有來的話,那這盆花依然會被認為是盆好花。所以,世間上的事,往往你認為最差的,在過去某一個時間,它也曾是最好的;而你認為最好的,可能轉眼間就變成最壞的了。 因此,﹁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﹂並不是一句安慰人的話,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善於運用逆境、打擊,那麼它就會變成你成功的一個因素。相反地,有些人雖然幫了你很多忙,可是到最後反而會使你成為一個無能的人,變成你成功的絆腳石。 可見好與壞並不是絕對的,對於好的事情不要以為那就是最好的,因此覺得很高興或是有多麼了不得,而興起我一定要保護它、佔有它的念頭。其實即使是好的,那也只是一時的。有時候很糟糕的事,都已經到了一塌胡塗的地步,反而會讓你化危機為轉機。因為若能瞭解危機,善於運用危機來改變自己、改變環境,就能使得千頭萬緒的事迎刃而解,而你也能馬上成為一個成功者了。 因此,遇到好事不要沾沾自喜,壞事也不需要垂頭喪氣,這樣才不是愚癡,也才不會增加煩惱、痛苦。當然,每個人都希望成功,但是成功並沒有百分之百的,只是一般人往往會因為未達百分之百的滿意成就而感到痛苦;如果根本就失敗了的話,那就更加痛苦。 我曾告訴三位準備參加選舉的朋友:﹁成敗乃兵家常事,對於競選,我們應該要抱著必勝的信心,但同時也做好準備失敗的心。因為旗鼓相當的人和你競選,即使你失敗了,對你來說收穫還是很大;而對方也應該感謝你,由於你的競爭,還有你豐富的經驗,才使得對方不敢大意,反而因此激發了他的智慧,提出更多、更好的政見。成功是每個競選者都希望的,大家都花了很大的心力,如果最後失敗了,這也是光榮的失敗。何況失敗之後,東山再起的機會還是很多的。﹂ 這就是所謂﹁轉心不轉境﹂,以及中國人常說的﹁禍兮福所依,福兮禍所伏﹂。但是,這樣的想法和自我安慰的阿Q心態是完全不同的;阿Q心態是沒有希望的、無能的,是幻想式的自我安慰。 我們所強調的心態是有信心的、是努力的、是有目標的,也是有自知之明的,不會以為一失敗就從此一敗塗地,一成功就從此一帆風順,而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心態。如果能看清這兩者之間的差異、真相,我們就不會執著在其中,也就不會再煩惱了。 善用生命不懈怠 懶惰又叫做懈怠,和精進是相反的。它是一種得過且過的生命態度,往往沒有想過自己要完成什麼;即使有,也一直遲遲不採取行動,老是停留在空想的階段,而不願勤奮地去實踐、去努力。因此,懶惰的人往往會覺得生命活得很茫然,但奇妙的是,他們往往又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忙碌。 之所以會有這樣矛盾的感覺,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動作慢吞吞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沒有想完成的目標,結果就覺得什麼事情都和自己有關,老是覺得事情很多、很煩。有時甚至於吃飯拿筷子,或是要去倒杯水都懶洋洋地不想動;愈不想動,就愈覺得生活裡要忙的事情太多了。因為每件事情都拖著沒做完,因此每件事情都覺得要趕,但是又都沒有真的去執行。 這種人並不一定沒有希望,只是一直沒有行動。也有一些人是真的懶,什麼都不想做,沒有什麼希望和目標,不知道活下去要做什麼,彷彿活著只是因為要活著。有些人是真的因為能力有限,找不到工作機會,即使得到工作也沒辦法完成,所以就變成遊手好閒、好吃懶做的人了。 其實,這種人活得滿痛苦的,因為自己的無能,讓別人看不起,但又無事可做,類似這樣的人在世界上還真不少。譬如我在美國就看過許多非裔人,他們的家庭背景無法讓他們受教育,或是本身也沒有意願受教育,基礎教育很差,因此也沒有什麼能力,只好整天窩在家玩,或是坐在門口聊天,年紀輕輕沒事可做,很容易出現犯罪行為。所以,人如果面對不能夠往上提昇的窘況時,就很容易下墮,而這種現象就是懶惰的成因。 有的人會疑惑,懶惰的人無所追求,那麼生活平淡的人不也是一樣嗎?其實這之間的差別很大。生活平淡的人,他有條件讓生活過得更富裕,只是他並不想追求富裕。所以,他雖然有很強的工作能力而不去拚命工作,只是比較想過著悠閒的生活。 而且這種過平淡生活的人,多半比較重視精神層面的生活。有人選擇生活在山裡、海邊,有人則選擇到鄉下去,平時喜歡看看書、寫寫字、聽聽音樂,還是有情趣在裡面。因此,他們是有條件地選擇過自己想過的生活,並不是無能或清高,只是希望享受一種悠閒、平淡、安定,而不想受到都市生活或是複雜的人際關係的問題所干擾。 另外,有的人在懶惰過一段時間以後,又會開始去找工作,而且是很積極地行動,這就有可能成為生命中的轉機。所以,懶惰也並不一定是一輩子的狀況,有可能是階段性的。如果是階段性的懶惰,仍應積極地努力,這才是發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。 不為自己找藉口 好高騖遠的人,頭腦裡常常動著各種念頭、各種謀略,自認為心懷大志,只是機會還沒到或者是還沒有執行而已。 做事應該要從近處著手、遠處著眼,光是有遠大的志向和願望,而沒有腳踏實地去做,那永遠都是一種虛幻的狂想或妄想,縱然心懷大志,仍然是個無能的人。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,應該也可以稱為﹁懶人﹂。 真正心懷大志的人,在還沒有得志之前,他一定還是很實在地生活和工作。就像古代有一些宰相、將軍,在還沒有任官之前,都是做農夫或是工人、樵夫,後來因為被發現,機會到了,才出來任官。但是,當他們在做農夫的時候,不但不會說:﹁唉呀!我是該做宰相的人,怎麼能做農夫呢?﹂ 而且也不會因為是農夫,就畫地自限,心中仍然有大遠景。如果心裡老是幻想著:﹁我是準備做大事的,才不屑做這些小事。﹂那麼一定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。 除了狂想、妄想外,﹁拖﹂也是一種懶的心態。人多多少少都喜歡拖,原本今天該做的事,就想沒關係,反正明天再做還來得及。其實工作應該是要用﹁趕的﹂,不能用﹁等的﹂。雖然說做事不能急,但一定要用趕的,因為工作如果不用趕的話,通常不容易完成,事情唯有在迫切的情況下,不眠不休地趕工,才能順利把它趕出來。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今天做不完沒有關係,明天還可以做;明天做不完,後天再做;即使我自己做不完也沒關係,還可以留給後代做。這都是一種藉口,也是一種懶人心態。我們應該要隨時隨地提醒自己:今天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,因為明天能不能活著還不知道,能夠趕出來就要儘快把它趕出來。 因此佛法很強調精進,譬如﹁克期取證﹂,意思就是要我們發願,一定要在某一個時段完成什麼。很多人都曾發願,願自己這一生之中能完成什麼。但是願是要去實踐,否則就會變成空願。不過自己發的願通常做起來會比較有動力,只要一開始動,你的願心就可以慢慢地完成。如果不發願的話,大概連自己要做什麼?往哪個方向?做到什麼程度?都不知道。因此,我常勸人要發願,因為發願之後你就一定要做,你也一定會去做,而會努力去完成這個願心。 其實,只要能瞭解﹁生命無常、人身可貴﹂,就能克服喜歡拖延或懶惰的心態。因為生命是無常的,人隨時都可能死。但是我們人身是可貴的,失去了這個身體之後,就再也沒有辦法用我們的身體來完成工作了。所以,在我們還沒有失去人的生命之前,就要好好地運用這個無價的生命,來做無限的貢獻。這樣的話,就能夠激發一個人上進的心並驅除懈怠的心,否則得過且過,認為自己反正就只能這樣過一生,那實在是太可惜了。 人身是可貴的,人的生命是很難得的,並且非常短暫,我們要好好地珍惜、運用它,才不枉費這個寶貴的生命。 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散漫可以分為頭腦的散漫,和生活的散漫。頭腦的散漫就是沒有組織力、沒有計畫,說得好聽叫做隨緣,說得不好聽就是沒有主見。 而生活上的散漫,如果是有錢的人,可能就會花天酒地、生活不規律,過著糜爛的生活;如果是沒什麼錢的人,生活就會變得非常得凌亂,在工作上,他無法敬業樂群認定一項工作做下去,結果早上起得很晚,有時候還可以整天睡覺,過著沒有規律的生活。當身心都沒有規律時,就是散漫了。 散漫的生活是非常沉悶、不愉快,也沒有什麼意義。要如何讓生活變得有意思一點呢?先要給自己一個目標,再培養自己的興趣,以發現自己的潛能;等一樣事情做完了,再去做另外一樣,漸漸地就會覺得滿有成就感,也能遠離散漫的生活了。 所以要克服散漫很簡單,可以試著從起床開始。每天起床以後,把床鋪整理好了,再將環境打掃乾淨,東西放整齊,之後再來看一看,欣賞一下自己生活的環境,是不是比過去好一點、舒服一點? 人會散漫的原因,多半是失去了生活的軌道,生活沒有了規律。因為心沒有了次序,生活自然也沒有次序,於是就變成散漫了。因此,想要克服散漫心,就要將自己納入軌道中。方法可以是每天為自己安排一個定課,以培養定力和規律,並且用發願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方向建立起來。仔細想想自己想要做、應該做的是什麼事?每天的生活要怎麼規畫?當你把生活規律化以後,漸漸地散漫心就會去除,就能進入生活的軌道裡。 而培養興趣的目的,是為了避免讓目標成為僵硬的東西。如果只有目標而沒有興趣的話,再好的目標都會成為例行公事,很快地就會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目的都不知道了。 此外,培養合群的美德,透過和其它人共同生活與交往,可藉由群眾力量的支持來校正自己的散漫。如果一個個性非常孤僻的人,又生活很散漫的話,那要改變人生態度就很困難了。反過來說,如果還能夠合群,即使他再怎麼散漫,但是因為心裡覺得需要朋友,也有朋友圈可以交流生活方式的話,那麼他的生活態度就會慢慢地轉變。當然,這裡所指的朋友,是能夠談學問、談信仰,或是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,而不是本身生活就沒有規律的朋友。 譬如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主張要隨眾,也就是隨著大眾一起生活,隨眾起床、隨眾上殿過堂、隨眾作息,這都是團體生活。而團體生活能培養出自己向上的心,因為眼看其它人都那麼精進用功,即使自己沒有進取心,也會因為他人的激勵而慢慢變成有進取心的人。所以,隨眾並不是要我們變成像機器一樣呆板,而是要我們活潑潑地學習別人的長處。 隨眾最大的好處,就是不會迷失方向,就像竹林裡又直又高的孟宗竹一樣。因為園子裡種的全都是竹子,所以每一根都是直直地往上長,沒有彎的。這也就是說,共同一起生活、成長的時候,因為定時接受營養、接受成長的機會,一定會長得很好;反之,如果是單獨一個人的時候,就會覺得無所謂,並不覺得非要和別人一樣接受教育,接受成長的機會不可,很容易就變成得過且過而迷失自己了。